建筑工程学院
乐学 乐教 创业 创造
校园文化当前位置: 首页  >  学生工作  >  校园文化  >  正文

【建筑文化节】木搭子?水池子?乌篷船在6米的赛道里这样子!

时间:2025-06-20 23:23:08     作者:     来源:     点击数:

在寻找木搭子的505天里,我们发现了木屋、跷跷板、鲁班锁、木板凳...在日渐茁壮的队伍中,我们也在成长。2025年,建筑工程学院继续踏上木搭子寻找之旅,敲开“建筑文化节”的新元年。以专业为根本拓展技能,不断创新探索,木搭子队伍在今天遇到了了不起的伙伴。

传统技艺碰撞现代制造,我们可不是赛博工队

传统木工技艺大多为使用木材进行建筑构件的制作,通过选材、设计、切割、打磨、组装等环节,考验一代木工人的手艺。随着机械化时代的到来,木工技艺经历着自动化、数智化的显著变革。当传统技艺碰撞现代制造,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个性化的发展给建工人创造了无限可能。随着“建筑文化节”迈进新元年,第二届结构设计大赛也闯入新赛道,本届大赛以乌篷船模型结构设计与制作”为主题,聚焦技艺传承与工程实践,吸引了全院6支队伍参与角逐,用实际行动认证了“我们可不是赛博工队”。

学科竞赛?审美体验?其实土木人更懂得粗中有细

乌篷船作为绍兴水乡的文化符号,承载着千年匠人智慧,其制作技艺被列入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。在决定本届赛题方向时,专业指导老师从当下火热的非遗入手,以守护传统技艺为背景,要求参赛者们设计出兼具流线型船体、抗撞击性能及载重与航行能力平衡的乌篷船模型。基于以上要求充分考虑过后,学生们在比赛中运用竹材、防水膜等材料,严格遵循船体规避区、船篷结构及加载测试等复杂技术参数,充分彰显了理论功底和巧妙的动手能力。

本次大赛主办人秦雪梅老师致辞时说:“这不仅是一次学科竞赛,更是一次借助建筑文化节开启传统文化融入工程教育的创新实践,初次提出这个想法时,就连我自己都觉得这很大胆,担心了很久孩子们是否能落地完成,我们几位专业课指导老师陪着他们熬过几个大夜后,惊奇地发现,土木的男孩儿虽然多,但都是粗中有细的人,学生们的创造能力其实是无限的,所以专业教育是能够将传统文化融进当下流行元素中的!虽然本届比赛只是个尝试性的开始,但却收获了意外的效果,后续学院也会持续推进以赛促教、促学的理念,为社会培养更多兼具创新思维与人文情怀的建筑人才”。

6米水池横空出世,让智创对决新意满满

为了比赛当天各参赛队伍更好的从理论设计、模型制作到加载测试全程投入,提前3天,在比赛地就搭起了6米长的水池,以篷布做底,木质框架支撑打桩,经过反复测量、试验、注水最终临时固定在室外草坪。

砝码不断加,承重不断更新,这就是6只乌篷船在6米赛道中的样子

本次制作的乌篷船船体结构需满足严苛的规避区净空要求,船篷防水膜铺设与抗变形能力更成为得分关键。在三级加载环节,模型需承载最高达10kg的砝码,并通过造浪装置模拟的水道完成往返航行。选手们巧妙运用滑轮牵引系统,结合砝码动态调整,展现了扎实的专业素养与临场应变能力。

加载测试环节高潮迭起,评委从模型质量、载重能力、航行时间及防水性能等多维度综合评分。最终,闪基英格兰逗意志舰队(徐瑞乾、邱轩烨、姜道宽)凭借轻量化船体设计、高效抗撞击结构及稳定的航行表现脱颖而出,斩获一等奖。郑和舰队(马金彪、王福林、邢广迎)、规划可能队(王浚珲、邵现鑫、段信全)获得二等奖,上岸队(范广康、颜海港、马钰涛)、长城守望队(刘岩松、刘香红、魏新宇)、海底小纵队(唐圻、高雨婷、赵佳艺)获得三等奖。获奖队伍队长姜道宽在感言中表示:“设计乌篷船不仅是技术的挑战,更是对传统文化的致敬。我们希望通过我们的双手设计创新,为传统技艺注入青春活力!”

创意传承,我们有百分百的信心

除承重性能对抗比拼外,本届大赛特别增设了“船体防水性复核”与“文化创意”两个加分赛项供参赛队伍自行选择,鼓励学生在技术攻坚中融入建筑美学的思考。选择加分项比拼队伍的参赛作品要满足结构精巧与船篷纹饰、旗帜设计细节兼具,刚柔并济展现水乡文化韵味。赛后,评审专家赵鹏点评道:“同学们将非遗保护与工程实践深度融合,体现了当代青年对文化传承的责任担当,主办方的新颖赛道也给了我们不少老师工作灵感,我们一直以来总在围绕学生们学的是什么下功夫,而忽视了学生们真正向往学什么,这次比赛的创意传承,给了我们师生百分百的信心。”

建筑工程学院第二届结构设计大赛以乌篷船为主体,首次尝试了“专业创新+传统守护”的方式,刚柔并济的将刻板印象中的建筑结构搭建融入了现代美学,碰撞出了意想不到的火花。本次尝试也是若干专业竞赛中,现场气氛最轻松的一次,接下来,学院将继续深化赛教融合,推动传统技艺与现代科技的碰撞,让更多年轻视角融入建筑魅力。


官方微信
官方微博
官方抖音